9日,在202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①中国新冠死亡率低说明前期防控有效;②奥密克戎致死率和流感差不多;③精准防控不一定需要过度核酸检测,可以抗原检测;④下一步防控关键措施是加强疫苗接种,尤其加强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⑤研究发现在全程疫苗接种基础上再加一剂异种疫苗对感染的保护效果明显提高,说明异种疫苗接种更好;⑥新冠感染不可怕,绝大部分感染者可以在7-10天恢复。
据央视新闻报道,对于大家普遍担心的新冠后遗症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回应称,医学上对于后遗症有严格的定义,指的是疾病造成的损害终身存在。一些新冠产生的症状会慢慢消失,我们不叫它后遗症。我目前还没看到特别明显的对器官引起长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近期,多位专家对于新冠疫情做出了最新的论断,记者梳理其中15位专家观点如下:
钟南山:现在新冠疫情还没有停,疫情还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出现。现在我们不能用2年前的一些方法来看待奥密克戎,因为现在病毒传染性极强,但是致病率大大减弱。顺应当前形势,能够更好地优化防控政策,使得我们国家真正做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张文宏团队: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但是,我们的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新冠肺炎回归乙类管理的条件日趋成熟,但降级管控的举措是疫情防控的重大调整,应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适时有序作出调整。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今后一个阶段,将是抗原和核酸“打配合”的时期。抗原检出阳性后,用核酸来确定感染者的病毒量和危险性,将其作为采取适当隔离措施的重要依据,“好钢用在刀刃上”。在香港,高风险人员除了需连续抗原检测外,必须每周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相当于“双保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还是以对症治疗为主。若出现发热、头痛等,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小儿患者可选用混悬液剂型;若出现咳嗽可选用复方甲氧那明等一类药物;若有鼻塞流涕症状,可选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另外一些中成药也很有效,如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建议选择一种适量储备即可,太多也是浪费。对于感冒及新冠的预防还应以增强自身免疫力为主,多喝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目前奥密克戎毒株致病力明显降低,一般人群要以平常心对待新冠病毒感染,没有必要紧张甚至恐惧。居家治疗人员在家中要做好防护,尽可能佩戴好口罩,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必须接触时注意保持距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从当前全国病例来看,感染奥密克戎后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嗓子不舒服、咳嗽等。无症状和轻型大约占了90%以上,普通型(出现肺炎症状)已经不多,重症(需要高流量氧疗或接受无创、有创通气)的比例更小。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主任委员谷晓红:病毒已经变异成了另一种病,很少造成肺部感染,主要感染上呼吸道,但同时传染性极强,我们就称之为新冠病毒传染病。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及中西结合救治的效果是显著的,特别是能够显著改善新冠肺炎患者发热、咽喉疼痛、咳嗽、乏力等症状,在缩短核酸转阴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对于老年人来讲,只要满足条件,一定要加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做到应接尽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球60岁以上老人接种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已超过10亿剂次,非常安全。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8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1剂疫苗都不接种,他的死亡风险大概是14.7%;如果接种了1剂疫苗,死亡风险就降到了7.16%;如果接种了3剂疫苗,死亡风险就降到1.5%。与没有接种疫苗相比,接种3剂疫苗,死亡风险下降了9.3倍。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目前,我国具有较高的接种疫苗覆盖率,但老年人群接种的覆盖率还不够理想。众多的研究显示,无论何种疫苗,都可以有效降重症、防死亡。所以,加强针的接种,对于防止重症和防止死亡的保护力度将会更好。
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比药物更重要的是多喝水、多休息,增强营养,精神愉快,不要有压力,这几条比吃药更重要。一些中成药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不是预防用药,没有病不要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崇雨田教授:对于新冠感染者而言,有的人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崇雨田认为,这些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